以下是分享一些個案:

醫生,我該如何選擇?

很多病人會問我的看法,希望我給他們指引。

曾經有一個20歲出頭患有焦慮和抑鬱的女性問我,我應該繼續追尋我的理想,成為老師嗎?我應該與家人同住嗎?
另外一個50多歲的男士,他是因為工作壓力而誘發了抑鬱症,經濟上不是問題,我應該提早退休嗎?

該如何選擇

情緒問題很容易令人跌入迷失的狀態,原本頭腦清晰的人亦會變得頓時迷失,失去自我,以及經常懷疑自己的能力或價值。

因此,我會建議他們先治好抑鬱或焦慮問題,將影響深遠的決定延遲,平靜了之後,再往內心深處尋求答案。

選擇,很不容易, 因為選擇的反面就是放棄,選擇了A,在某些情況下就等於放棄了B,因此選擇的過程,在某程度上就是「放下」/let go 的過程。

要放下得自在,就必須要了解自己真正需要是什麼,這是經驗累積和自我反省的結果,醫生又怎能代勞呢!參考:抑鬱症自救

大約八年前,我買了村上春樹的「關於跑步,我說的其實是…….. 」一書。

關於跑步,我說的其實是

最近開始重讀第三次。還記得第一次讀時覺得只是一位馬拉松選手在敘述自己的經歷,與自己似乎扯不上任何關係。幾年後,重讀第二次,突然發現當村上春樹在描述自己的掙扎與突破時,很有共鳴感覺。到最近重讀第三次,人漸長大,就體會到找到自"pace “的重要性。還年青的時候,覺得只要肯努力,凡事都一定可以完成。但後來才發現, 只顧向前"衝",不是最好的策略,而且更會引致其他問題。村上春樹提及運動令他明白多少的休息才合適?應該把多少的專注力投放在內心世界?應該對自己的能力有多信任,什麼時候需要自我檢討?什麼時候會變得狹窄和失去彈性?

很多病人,都係都是因為"衝"得太快,令其生活步伐失了平衡,誘發了焦慮或抑鬱。

她20出頭,是一位研究助理,滿有理想,希望將來可以讀博士。幾個月前的研究工作進展不順利,上司的壓力,她便日以繼夜,廢枕忘餐工作,後來誘發了抑鬱症。她最信任的媽媽亦在幾年前癌症病逝,失去了傾訴的對象。

「我無晒動力,覺得生活冇意思,我好想迫自己去圖書館,完成我要做嘅野,但係我真係做唔到。」

「唔駛急,藥物會幫你醫好抑鬱嘅症狀,但係有一樣野一定要靠你自己。」

她一臉焦急,等着我繼續說。

「你似乎經常覺得自己唔夠好,做嘢唔夠快,唔夠仔細,你已經不停努力,點解依然唔得?」

我故意有幾十秒的停頓,給她空間思考一下。

「我唔知呀!」

「你知,最清楚自己嘅人永遠係自己!」

「可能我太急!」

我內心鬆一口氣,然後展露笑容,調節一下診症室內氣氛。

「你有冇睇書嘅習慣?

「都有。」

「介紹你睇一本書⋯⋯

我真心期待,她能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

因為休息,是為了走更遠的路。

青春,本應是充滿希望和生命力的人生季節,但她卻在十六七歲,剛應考DSE 前兩個月爆發了抑鬱症。

細問之下,原來她媽媽也患有抑鬱症,可惜一直沒有醫治,導致雙方情感疏離,這些年來,只純粹是生活經濟層面的支持。

DSE 抑鬱症

時間非常緊迫,接近應考DSE時,她的抑鬱症只痊癒了大約五六成,幸好她天資聰穎,語文能力強,單憑這五六成的功夫,也能奪取佳績,成功考進香港大學。作為她的醫生,內心高興萬分,心想:「得咗啦!」

後來她的抑鬱症完全康復,她告訴我正在替中學生補習賺取零用,每天連同交通時間,最少花上三至四小時,令身體精神極度疲累。

「我唔想用媽媽啲錢。」

「點解?佢有比壓力你?」

「冇,佢冇講乜嘢。」

「我估係你想靠自己?」

「可能係,我連大學都唔想讀,我想過自己想過嘅生活。」

「明白,即係話而家過緊嘅生活,有啲嘢對你嚟講係掣肘嚟。」

「冇錯,我唔想靠媽咪……但係我又唔夠錢,我有諗過 Gap Year ,或者唔讀。」

也許,這亦是不少年輕人的寫照,他們只想盡快過渡現狀,想獨立,可是又看不到現在當下的意義和價值,一心只求盡快脫離現在的處境。

「我明白現代的社會,就算大學畢業都唔可以保證將來嘅路易行。但你有冇諗過,10年或20年之後,睇返轉頭,邊啲嘢依然有價值?」

「冇喎,我淨係覺得好辛苦。」

「千祈唔好做輕率決定。我哋唔需要急住去做任何決定,你有嘅係青春同埋時間,醫生會支持你。」

幾節之後,她決定繼續讀大學,重新上路。對於各層面的細節安排抱怨少了,因為當你看到一個 long term perspective ,長期的目標方向,短期的各種際遇困難,霎時間變得不重要,人頓時變得輕省了。

短期困難在所難免,當目光放遠,問題答案便近在咫尺。

逃避可以不同的形式表現出來,小朋友可以逃學,大朋友可以飲酒或濫藥,在感情層面上,亦可以逃避用真感情,做個玩家,這也是逃避去維繫一段感情背後需要付出的一切,包括接受自己和對方的性格弱點。

但若果逃避自己的抑鬱症或焦慮症,影響其實可以好深遠,因為時間錯過了是追不回來,誰也改不了這個事實。

剷除逃避問題

我曾經有一個女性個案,她20幾歲發現問題,沒有去醫,一拖便是10年。

「如果我早啲去醫病你話幾好,咁就10年,如果我10年前已經醫好呢個病,而家我應該會好唔同,可能我已經結婚,可能我已找到適合嘅工作,依家嘅我好多野先啱啱開始。」

由 1950s 已經開始有治療抑鬱嘅藥物面世,現在科學的發展,新類型的藥物有副作用的機會相對大大減少,如果能夠剷除逃避問題嘅心理障礙,踏出勇敢的一步,面對自己,便會發現海闊天空。

越早對自己誠實,人生這局棋越好玩,幸運之神對你的眷顧亦會越多!

心理學有一種叫非黑即白的思想模式,英文是 black and white thinking,意思是一種極端的想法,例如如果這東西不是完美,這東西便不好。

患有抑鬱或焦慮的人,會不知不覺間用這個思想模式來思考。

「如果我不能盡快找出我想做的工作,我便停滯不前,毫無作為。」
「如果他離開了我,我的人生便毫無意義。」

這幅作品是一個20多歲的女性創作的,練習是要畫出黑與白之間的60種不同顏色,她起初用灰色黑色筆畫出16種顏色,之後再也想不出,但是她並沒有放棄,繼續想辦法,突然之間靈機一觸,發現原來除了用筆,還有其他東西可以用,例如眼影,眉筆,貼紙等。創造出不同的質感和顏色,最後完成了60格。

非黑即白

原來要明白黑與白之間,還有多種不同的灰色,不是自自然然就會想出來,是需要刻意經營和創造。

還有很多很多的堅持。

「因為懂得,所以慈悲」是張愛玲的名句。這是張描述男女感情的的時候寫的。但從心理學角度,「懂得」和「慈悲」的意義深遠。

懂得可以解作 awareness,是指察覺到當下的狀態,覺察自己的情緒、思想、行為和他們之間的關係。慈悲代表 self-compassion,就是對自己仁慈,接納自己的優點與缺點。

對自己好一些好嗎

有很多還有焦慮症的病人來求醫

「我經常都很緊張。」

「你為着什麼緊張?」

「很多事情都煩擾着我,工作,感情等」

「你覺察到自己緊張的情緒,和引致你緊張的問題,其實好好,因為覺察就是self awareness,是治療的第一步」

焦慮的病人常常會批評自己做得不夠好,害怕工作做得不夠好,完成得不夠快。因此我會引渡他們把能量投放在覺察自己的情緒,而不是用能量來 批評自己。我會教他們觀察自己的情緒起伏,思想模式和行為。

「其實焦慮令我好辛苦」

「我從你的面部表情感覺到你好辛苦,而且通常找醫生治療的,都不是輕的。」

「那我是不是很嚴重吧?」

「不是很嚴重,但若果你學會了對自己『好』一些的方法,效果會更好。」

對自己「好」一些的方法就是 self -compassion, 慢慢地學會接受自己,從過去習慣了批評自己的思想模式釋放出來,從日常生活中,為自己的靈性着想。

她二十多歲,協助父親打理生意,生意做得有聲有色,爸爸是個完美主義者,對她要求極高,希望她將所有事情處理得妥妥當當,她同時是他的女兒,亦是他的員工,有着雙重身份,她希望得到父親的愛和工作上的認同,年終無休,拚命地工作。

可惜她得不到……

難離難捨想抱緊些

「每一次我爸爸批評我一些事情處理得唔好,我都覺得好難受,我好驚佢,佢一話我,我都會諗啲好負面嘅嘢,甚至乎想消失。」

原來她已經被焦慮症的症狀困擾了好一陣子,心跳、手震、頭痛、肌肉崩緊、呼吸困難,對她來說並不陌生。沒有正視焦慮問題,抑鬱的症狀亦跑了出來。

經過藥物的治療後,焦慮和抑鬱的症狀都受到控制,但他對父親認同和讚賞的渴望並沒有減退。

「我現在沒想消失的感覺,睡眠和胃口都好返好多,但我的情緒,依然好像坐過山車一樣,他讚我的時候我情緒就好啲,但他對我工作表現有意見的時候,我就沉咗落去。」

我想起「單車」這首歌:
"難離難捨想抱緊些,茫茫人生好像荒野,如孩兒能伏於爸爸的肩膊,哪怕遙遙長路多斜。"

她不能伏於爸爸的肩膊,爸爸把這個充滿要求和矛盾的現實世界,赤裸裸的呈現在她面前。

心理學有一個理論叫 earned security , 意思是透過一段穩定深厚的關係,尋回童年失去的安全感。

"你愛我愛多些,讓我他朝走得堅壯些。"

醫生永遠不能代替現實的關係。希望她將來找到一個令她「堅壯」的他。

我們從小就被灌輸達到成功十分重要,例如什麼「贏在起跑線」,在香港,我們從小就已經不斷被灌輸一種價值觀,如果我們將來事業有成,經濟穩定,快樂便會隨之而來。但快樂與成功真的如影相隨嗎?

贏了

根據臨床經驗發現,很多患有抑鬱或焦慮的人,就是因為害怕不能成功,害怕得不到別人的認同,害怕得不到穩定的工作,害怕得不到預期的成績,而導致心理不能平衡。如果我們把目光都聚焦在成功上,那麼,成功便會成為重擔,而害怕失敗和害怕不確定便會形成焦慮。

每年開學頭兩三個月,都會有一些小朋友有不願上學的個案來求診,大部份的都不是無心向學,也不是對自己毫無要求的學生,相反,他們是一些自我要求極高,擁有完美主義的性格特質。在成人的案例中,一些比較害怕犯錯和完美主義的人會較容易患上焦慮,他們接受不了事情不如自己期望所發展,他們希望能夠操控事情的結局,若果當現實並不在自己完全掌握之內,焦慮便隨之而來。

很多人都覺得城市的生活很大壓力,時間很緊迫,但其實如果我們調節一下心態,把注意力放在我做事情的過程上,不再聚焦在事情的結果,生活便會輕省很多,因為當我們拋開了這些贏在起跑線或贏在終點線的觀念,我們便有自由享受做事的過程。

Amor Fati 是拉丁語,是一種人生態度,是愛自己的命運,亦即是接受生命裏的一切,包括每一個細節,接受現在的自己,接受過去的自己,接受身邊的一切,不論是好與壞。

Amor Fati 是偉大的哲學家尼采所提出的生活態度,亦是他提倡的快樂方程式。

有很多患有焦慮症的人,他們不能準確說出自己焦慮什麼,但焦慮的感覺揮之不去。我發現他們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害怕不確定(uncertainty),人類自離開母體以後,就需要面對世界上種種的不確定。但如果人能接受生活上大小的不確定,生活便會輕省很多。害怕不確定,會消耗很多能量,就好像經常背着石頭走路一樣。

「醫生,每一次我去人多的環境就會個心好唔舒服個頭好痛,肌肉好緊張。」

「似乎你好焦慮,你最擔心的是什麼?」

「我覺得前路茫茫,我剛剛大學畢業,不知道去向,本來我想做老師,但是現在有焦慮症,我見到小朋友嘈吵的時候,就會好辛苦,我唔知點解我有焦慮症。」

「生命裡面很多東西我們無法有一個完美的答案,好像焦慮症的成因也是很複雜。但我們可以選擇面對的態度。」

「醫生,好難啊。」

「其實歸根究底,就是接受生命裡的不完美,情緒問題,亦是生命裡的不完美,但當你接受這些不完美的時候,你的生命就會變得輕鬆,人亦都變得自在。」

當你接受命運的一切"Amor Fati “,生活便不再是一場角力。

最近有兩位學生自殺,令一位中三學生去信議員,表白內心世界:我與大部份的香港學生一樣,看不到未來。每天重複在學習,但卻不明白學習的意義。

令我想起其中一個個案,她在香港的頂尖名校讀書,她在小提琴方面極有天份,初中已經是學校樂團的中心人物,要參加很多校外校內或國際性的比賽,練習時間排得滿滿的。

第一次在診所會見她,一小時內她說的話少於三句,但她的眼淚卻濕透了校服,我遞紙巾給她,她沒有接過來,她任由眼淚直接落到校服裙上。

會面完之後,我身上的擔子千斤重,在她身上,我感受到什麼是看不到將來。

第二次會面,我邀請她到治療室,利用具有不同象徵意義的東西表達自己。她用手銬將一個布偶鎖起來,再戴上面具,然後用把手槍直指向布偶的頭。

我跟她媽媽對話:

「你女兒身心疲累,已經到了快要崩潰的地步,她不能做自己,要帶着面具做人。」

「其實她的老師對佢唔好,要佢做樂團的領袖,要佢帶新人,新人做唔好,個責任有落咗係佢嗰度。」

「咁你點處理?」

「我叫佢放鬆啲,唔使理佢哋,繼續練習。醫生,我帶佢來,其實係想你教佢點樣放鬆,等佢比賽嘅時候可以表現得更好。」

原來比賽表現好才是媽媽的目的。之後她沒有再複診,因為媽媽覺得她應該以練習為先。

這個個案令我非常心痛,亦令我感受到非常之無奈。

假若成績和奬牌的追求已經把生活充塞得滿滿,生活就再沒有空間去感受和發掘意義,假若這種慢性的空虛和無奈的感沒有處理,再加上一個突發的壓力,就會衍生絕望的感覺,而這種絕望的感覺確實會把人推向自毁。

這個時刻,我們需要反省!

幾年前,曾與一位友人討論過一個很有趣的問題,他問我想成為快樂的小豬或是痛苦的蘇格拉底?這是英國哲學家John Stuart Mill,曾經提出過的問題。

仔細想之後,發覺其實這問題極具誤度性,因為它好像有一個前設:就是當你擁有豐富知識、人生經驗和精密的思考模式,媲美蘇格拉底,就會變得不快樂甚至痛苦。但如果你像一頭小豬,對事物缺乏深刻見解,或者對一些生活上不完美的事視而不見時,那麼你便會快樂。

事實上這是一個謬誤。

其實蘇格拉底可以快樂,小豬亦可以不快樂。

socrates

究竟什麼會令一個人快樂?

其實應更準確地問:什麼能令我快樂?

不同的學派有不同的說法,Positive Psychology相信運動,感恩習慣等會令一個人快樂。而 Mindfulness 正念療法相信活在當下會助人排解煩憂。Psychodynamic Psychotherapy 的理念是找出過去的傷口,加上治療師具同理心的解說,問題亦會迎刃而解。

我曾經遇過一個大學生,她正面對一個兩難的局面。

「醫生我想take gap year。」

「講多啲俾我聽你嘅想法。」

「我需要休息,雖然我嘅情緒問題已經好返,但係衝左咁多年,我覺得我需要一啲時間,做自己鍾意做嘅嘢。」

「你打算gap year做乜?」

「我會睇一啲我鍾意嘅書,或者學多一種語言,如果儲夠錢,可能會去一兩次旅行。但其實我媽佢話我遲一年畢業,佢就要遲一年退休。」

「你清楚自己想要啲咩?」

「我好清楚,我知道我需要呢年去重整我嘅思緒。」

大學生下定決心,實踐自己的計劃。

她,感到很快樂。

做自己,需要很大的勇氣,英文是Being authentic,其中最大的障礙是我們害怕別人的目光,尤其是我們身邊最愛的人。

當你有勇氣成為真正的自己,亦即是蘇格拉底就是蘇格拉底,小豬就是小豬的時候,你便會擁有快樂。

「該堅強的時候堅強」

「該柔軟的時候柔軟」

林夕專訪時的兩句說話

在診症室內,我聽得最多的是「醫生,我是不是不夠堅強?」所以我對堅強這兩個字特別敏感。

林夕曾多次在訪問的時候探討他患了焦慮症時的看法,令他走過來的,就是這兩句,該堅強的時候堅強,該柔軟的時候柔軟。 而他理解柔軟這兩個字就是放過自己 。如果你要找出這兩句說話最重要的字,你會選「該」、「堅強」、「柔軟」還是「時候」?

在對的事上堅強,在對的時間堅強,才不導致”勉強+堅強=執着"。

童話故事裏面的睡公主,因為被巫婆詛咒而進入昏睡狀態,遲遲未能醒來,直至英俊的白馬王子出現,獻上情深一吻之後,睡公主終於能夠回復意識,重返現實世界。

這似乎是一個美好的故事結局。

可惜在現實世界,我卻遇上了一個一心想一直成為「睡公主」的病人。

這個女士大約20多歲,自行到藥房買俗稱「白瓜子」安眠藥。這是一種效力很強的安眠藥。

「你每日食幾多粒?」

「大概10幾粒。」

「你通常幾時食?」

「我一天食幾次,每次食兩至三粒。」

通常一般人服用安眠藥的情況,都是在失眠或有需要的時候,在晚間服用一粒,可是這個女孩子的情況就極度不正常了。

她心靈上一定是有一些缺失,才會需要日間服用安眠藥。我沒有直接追問她的原因,因為濫藥的人就正正是因為在現實生活有些問題令自己太痛苦,不願面對,結果才選擇了濫藥來「逃避問題」,因此,直接追問的話,得到的答案只會是「我不知道」。

睡公主

所以我間接地引導她,讓她自己說出真正原因。

「一般人都會夜間服侍安眠藥,而你反而係日頭食安眠藥。」

「是啊,因為我想在日頭瞓覺。」

「哦,原來你想日頭都瞓覺。」

「係呀,因為我覺得生活好無聊,無野令我開心,其實我想逃避。」

「原來有啲嘢你想逃避。」

接着一輪沉默,這位女孩略有所思。

原來在濫藥問題背後,還隱藏着沒有處理好的抑鬱情緒問題,而她的人際關係正正是導致她抑鬱的根因。結果她就選擇濫藥來逃避真正的問題。

「你似乎想喺度解決你嘅濫藥問題,係咪?」

「梗係啦,有頭髮邊個想做癩痢噃。」

「假若你有決心戒除安眠藥,就要同一時間處理好情緒的問題,而且要改變你面對生活各種大小問題的想法。」

經過一段時間治療之後,她的濫藥問題改善了,更重要的,是她終於察覺到自己一直逃避問題的處理方式。

童話故事裏的睡公主,受到巫婆咀咒昏睡了,她是被迫害的。

但是現實故事中的睡公主,選擇濫用安眠藥,卻是因為要逃避現實的問題。

其實王子,不是來自外界的力量,反而是她自己內心的覺醒。

結果她得救了。

是她的思想改變,拯救了自己。

有一天,我問我先生(他是用遊戲治療幫助情緒不穩的小朋友):「你看見小朋友的治療進展,未如理想,你會覺得心裏很着急嗎?」

他說:「沒有。」

我問:「為什麼呢 ?」

他說:「因為心理治療,就好似種花一樣,如果我每一天都在焦急它開花了沒有,就會錯過很多,而且會看不到他們真正要表達的訊息,或此時此刻的狀態。」

有人覺得做醫學是科學,而做心理治療是藝術,做醫生,方向清晰明確,病人告訴我一個問題,我腦海中可能已有兩三個不同的解決方法,甚至乎我已經會預計定下一兩次調教藥物的策略方向,做醫生的就是要控制情況control the situation 。

曾經有一個個案,媽媽找我協助八歲大的女兒,她的女兒因為過分焦慮別人對她的目光,因而逃避返學。

我教了她很多技巧,怎樣處理焦慮,怎樣處理她壓抑了的怒氣,但是過了幾堂,進展並不理想,媽媽學了的技巧並不能發揮出來。

如果用醫生的思路,應該繼續加以訓練技巧,但我這一刻決定停一停,運用治療師的技巧,感受一下媽媽當下的狀態,發現她焦慮非常,她給女兒報了很多治療課程,而且每天都以近乎哀求的形式去叫女兒做一些跟上學有關的事情。

她每天都焦急地等着女兒開花!

我決定往過去尋找答案。

一問之下,答案便呼之欲出,媽媽出生於一個沒有愛的家庭,很小的時候便要照顧兄弟姊妹,把家中的事情安排得妥妥當當。長大之後,就不自覺地要自己照顧身邊的人,包括女兒的所有大小事情,都要在她掌握之下。

最後,她忽然明白到自己成長的經歷,與她現在處理女兒問題上的盲點。

種花是需要帶着期待的心情,並不是焦慮的心情。

這是一個抑鬱症焦慮症的病人經常會問我的問題,以前的我會給他們一個正式的答案例如:有些病人第一隻藥已經適合,但亦有些病人需要嘗試第二或第三隻,大部份人會在數星期內有好轉,但亦有小部份人需要數個月才有明顯的效果。

但經驗的累積,加上心理治療的訓練,令我明白到一些弦外之音,原來他們需要的是「希望」,而不只是「答案」。抑鬱焦慮令他們滿心疑惑,失去了穩定的情緒,比較嚴重的個案可能會不相信自己會痊愈,甚至乎有自殺的念頭。

「醫生,我什麼時候才會好!」

「只要你希望自己好轉,並做相對的行為配合,你一定會轉好!」

「什麼是相對的配合行為?」

「保持希望,明白到現在的艱難只是短暫,而且並不代表你將來的生活。」

之後我會再詳細解釋食藥和心理治療的利與弊。

如果你身邊有受到情緒困擾的人,先給予他們希望,之後再和他們商討解決辦法。這樣,會事半功倍。

必須要保持希望,因為黎明來臨之前,往往是最黑暗最寒冷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