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障礙症

老人認知障礙症並非正常的衰老過程,而是因為大腦神經細胞病變而引致大腦功能衰退的腦部疾病。長者在正常衰退的情況下是不會影響到日常生活。若發現長者開始不能如常照顧自己或外出,則需多加留意,因為他可能已患上「認知障礙症」。此症患者的認知能力會逐漸喪失,從而影響日常生活。隨著時間患者可能因此越來越依賴他人。通常老年人病發機會較高,但也有早在四十歲就開始病發的個案。每十五至二十位六十歲以上的人士中,就有一位會患上認知障礙症。六十歲以後,每五至六年的年齡增長,患上認知障礙症的機率亦會增加,到八十歲開始,大約有五分之一的人患上此症。

認知障礙症

認知障礙症的成因

阿爾茨海默氏症(Alzheimer’s disease)-認知障礙症中最常見的類型是阿爾茨海默氏症,約佔認知障礙症中的60-75%,雖然發病進程緩慢,但隨著時間會逐漸惡化。疾病的嚴重程度與有害的沉積物有關,有害的沉積物積聚在腦內,會逐步導致腦細胞死亡。阿爾茨海默氏症同時亦會影響負責在腦細胞之間的化學傳遞信息物質,特別是「乙醯膽鹼」 (Acetylcholine)。部份患者會有此症的家族病史。

老人認知障礙 阿爾茨海默氏症

血管性認知障礙症(Vascular dementia)-血管性認知障礙症是第二常見的類型,由於腦血管疾病所導致的失智症,主要是大腦的動脈出現栓塞,即一般所稱的腦中風,而引致部分細胞缺氧壞死。患有三高人士(高血壓、高血糖、高膽固醇)或吸煙者,有較高的機會患有血管性認知障礙症。

其他成因

路易體癡呆症(Lewy body dementia)、額顳葉認知障礙症(Frontotemporal dementia)、腦部創傷、腦部良性腫瘤或腦積水、病毒感染、腎臟、肝臟或甲狀腺的問題、缺乏維生素、新陳代謝異常、精神問題如焦慮及抑鬱、藥物中毒、酗酒等。

認知障礙症的徵狀

一般徵狀可分為以下兩種問題。

1. 認知問題

  • 記憶問題: 例如:短期記憶偏差,容易忘記剛發生的事情,混淆時間、日期或身在何處。在不熟悉的環境中特別容易迷路,嚴重的患者會不能辨認較少見的親人及朋友。
  • 語言能力退化,尋找詞彙困難;言語不能被理解或患者他本人不能明白別人的字句。
  • 難以學習新的技巧,例如當學習新的電子產品會較為困難及掌握,嚴重的患者對本來認識的技能亦會出現退化,例如:如何使用餐具進食、不懂用鎖匙開門等。
  • 分析能力、判斷力退化,例如:把物品放在奇怪的地方。

2. 心理及行為問題

  • 過半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及行為徵狀。而這些徵狀是多數患者要被送到老人院照顧的主要原因,因為隨著病情惡化會使照顧者的負擔增加。
  • 性格改變:易怒、怕事、沒禮貌、對原本喜歡的事物失去興趣。
  • 多疑,甚至不信任人,有些嚴重的患者更會出現被害的妄想。
  • 變得情緒化,受焦慮和抑鬱情緒。
  • 不正常的行為,如大叫、遊走、失禁、失去自制、不注重衛生、及有傷害自己或他人的行為。
  • 出現幻聽及幻覺,看到不真實的影像或聽到不存在的聲音。

認知障礙症的治療

直到目前認知障礙症雖然仍未有根治的方法,但藥物有助患者減慢記憶力衰退,此外亦可以透過非藥物治療的方式協助患者控制心理及行為問題,從而為照顧者減輕負擔。

1. 藥物治療

常用於認知障礙症的藥物可分為兩大類:(一)針對認知障礙症的藥物,可延緩腦部退化的病徵;(二)精神科藥物,可舒緩認知障礙 症相關的行為及情緒問題。

其中稱為「膽鹼分解抑制劑」 (cholinesterase inhibitors) 是一種針對認知障礙症的藥物,此類藥可以阻止「乙醯膽鹼」(acetylcholine) 分解,從而增加腦部傳遞物質的濃度,幫助舒緩症狀,延緩病情惡化。

認知障礙症藥物

行為及情緒問題在認知障礙症中相當普遍,常見的如遊走、睡眠障礙、焦慮、抑鬱、妄想及幻覺等。處理患者的問題行為,以非藥物治療為首選。但當病徵嚴重和給患者/照顧者帶來困擾時,醫生會因應個別患者的情況而選用精神科藥物如抗抑鬱藥、抗思覺失調藥、鎮靜劑、情緒穩定藥 。

2. 非藥物治療

  • 現實導向
  • 懷緬治療
  • 多感官治療
  • 音樂治療
  • 認知訓練、專注力訓練、手眼協調訓練、日常及社區生活技能訓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