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藥物副作用的迷思

精神科藥物有助於控制精神健康狀況,如焦慮症(anxiety disorder)、抑鬱症 (depression)、雙相情感障礙 (bipolar disorder) 和精神分裂症 (schizophrenia)。精神科醫生會按照病人的臨床情況處方藥物,幫助慢慢改善症狀及穩定精神健康。很多病人都問我:「醫生,這種藥物有沒有副作用呀?」 ,其實無論是中藥還是西藥,每種藥物既有其用處,都會有機會產生副作用,在網上,大家能夠輕易在搜尋引擎中查到各種藥物的副作用,部分藥物的副作用多達十多個,大家先不用擔心,其實大部份的副作用在低劑量時是不會發生的,並會隨時間慢慢消失。因此調教藥物速度和因應個人體質選擇藥物是非常重要的。

精神科藥物副作用

藥物副作用的適應

其實隨著身體慢慢適應藥物,一些副作用會逐漸減退。例如,部分病人在服用抗抑鬱藥的最初階段(大約第一週)可能會感到食慾不振/或者食慾上升,但這些症狀,大部分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在身體適應藥物之後消退。還有一些副作用可以通過其他方式處理。例如,在思覺失調個案中使用的第二代“抗精神病藥”的副作用之一是“代謝症後群”(Metabolic Syndrome)的風險增加,包括血壓和體重的影響。然而,如果病人能夠採取健康的生活方式,例如 適度運動和控制飲食,除了可以使身體負擔減輕之外,還可以降低以上提及的風險。

另外一個大眾常見的誤解就是精神科藥物使人非常疲累,失去工作能力,腦袋混沌不清。而事實並非如此,因為有很多醫治焦慮或抑鬱症的藥物,能夠使人增加體力,並減少過多憂慮或負面諗法,使人能夠再次集中於面前工作和生活。當然, 亦有一些抗焦慮或憂鬱的藥物是有助眠效果,這些藥物可以在晚間服用,而且藥量用得適宜,就可以減少服用安眠藥或鎮靜劑類的藥物。

因此,要向精神科醫生了解更詳盡的資料,因為只要藥物配合得宜,效果是非常顯著的。

精神科藥物副作用